别楞山花岗岩壁龛 | | 规模比七锅山花岗岩壁龛小,石窝的数量明显少得多,但 | 形态上更成熟更大,凹入程度更深,排列得更整齐。 | | | | 七锅山岩臼群 | | 七锅山上的岩臼多发生穴间穿洞。岩臼口宽一般长径为 | 1.0-3.5米,深0.3-1.0米。山上最大的岩臼长10.3米,宽6.5米, | 深达3.5米,是一个连体岩臼,长有白桦树和灌丛。岩臼内 | 壁大部分陡而光滑,常见有螺旋状纹凸起,底部微凹。岩 | 臼中大部分无物,在个别岩臼中偶见有小砾石。 | | 1—3.5 0.3—1 | 10.3 6.5 3.5 | | | | 七锅山蘑菇石 | | 蘑菇石高约2米,柱直径约3米,蘑菇盖呈倾斜伞状,直径 | 约5米,如一朵打开的蘑菇生于丛山峻岭之中。 | 2 3 | 5 | | 天龙山石排 | | 花岗岩体表面出现的这种沟槽-凸脊的现象称作石排。此 | 地貌往往成排成群分布,如同瘦骨嶙峋的牛背,又称之为 | “牛背石”。 | | | 花岗玢岩墙 | | 位于天龙山游步道西侧,为细粒花岗岩脉,灰黄色,宽 | 15厘米,长数米,形态为规则的板状,断面裸露部分可见 | 四层。 | 15 | | | 辉绿玢岩墙 | | 在天龙山大冲沟处有宽约25厘米、灰褐色长条弯曲状的岩 | 石,长达数公里,因其因其岩石岩性为辉绿玢岩,故称做 | 辉绿玢岩墙。 | 25 | | | 天龙山蘑菇石 | | 位于游步道东侧大冲沟旁的山体上,高约2米,底部平坦 | ,顶部四周微微翘起。因为从远处看像朵大蘑菇,因此也 | 被称为蘑菇石。 | | 2 | | 蟒蛇洞花岗岩石柱 | | 花岗岩岩体被北东向和南西向两组垂直节理切割,再经 | 风化剥蚀、融冻风化或寒冻风化作用下花岗岩剥落而形 | 成石柱造型。石柱多呈方柱形、圆柱形,高度近似于直径 | 。 | | | | | 双龟探海 | | 花岗岩有裂隙的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更容易被风化,风 | 化速度的差异会造成花岗岩壁凹凸不平,从远处看,这里 | 的岩壁形态像两只负重前行的乌龟在极目远眺。 | | | | 鬼脸石 | | 2个半球状的石蛋,正面发育的4小岩臼形似鬼脸,背面石 | 蛋发育大小不一的壁龛,最大者长0.6米,宽0.3米,深0.2米 | 。 | | | 0.6 0.3 0.2 | 天龙山花岗岩脉 | | 岩脉是指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板状岩体,横切岩层,与层 | 理斜交,属于不整合侵入体的一种。脉的宽度一般为几十 | 厘米至数十米,长度可由数十米至数千米。此处为花岗岩 | 脉,宽5厘米,长数公里。 | | | | | 5 | | 天龙山小岩臼群 | | 岩臼大小不一,在平面上为椭圆形、圆形,底部平坦。很 | 多岩臼呈密集状、串珠状分布,形成臼—槽—洞体系,一些 | 小岩臼甚至相互连接发育成了小冲沟。 | | | — — | | 天龙山大岩臼 | | 口小肚大,底部较平坦,长1.5米,宽1.2米,高0.72米,属于 | 岩臼发育的成熟阶段。 | 1.5 | 1.2 0.72 | | 天龙山花岗岩壁龛 | | 由于阳光晒热岩壁,岩石内部矿物的体积发生膨胀等原 | 因,使岩壁表面局部发生崩解,形成许多浅小凹坑,细小 | 的尘沙被风吹起再沿凹坑钻磨,使凹坑不断加深扩大,逐 | 渐发展成壁龛。 | | | | 石英岩脉 | | 伟晶石英岩脉侵入二长花岗岩围岩中,宽6厘米,长几十 | 米,被后期侵入的花岗岩墙截断。属不整合侵入体的一种 | 。 | | 6 | | |